第一次听说张文英的名字时,那还是光绪十八年,张文英的时候,他也就是记住了张文英这么个名字而已,并没有什么更深的印象。光绪十一年他33岁时,因故交孙云锦官至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因而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翁同龢、潘祖荫等对他都有了提携之意,甚至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他张而取中会元,因而甲午恩科试时不管是他本人还是翁同龢都很有些志在必得,终究还是点了他的会元,不过状元可就不是他翁同龢说了算的,那一年的状元最后还是给了张文英,张也是金榜题名,却只是个榜眼。第一次见到张文英,惊讶于他年纪之小,却也多了两分轻视之心,因为是清流出身,他对这个据说是商人出身的状元很有些看不起,说起来当初要不是办纱厂实在是找不到人投资,他或许根本不会想到张文英,那时候他才第一次知道金陵张家的富有,以及这位小状元在实业方面的成就。那时候张的思想已经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能算是清流人物,却也明白了实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在后来,既然绑在张家这艘船上,也就只好同舟共济了,期间断断续续听到不少张文英在海外风生水起的消息,大生纱厂也办得颇有些声色,张也很是自得。不过比起张文英在海外地成就就差得太远了,从那时起,他也渐渐开始佩服这个小自己二十六岁的人物。张文英回国的时候,起初并没和他谈起自己的目的,大约也是怕吓坏了他,毕竟革命还是一件要掉脑袋的事。而此前也还没有过成功地先例。

即将回国去建大型丝厂,的确让张兴奋了好一会儿,不过他也很快就冷静了下来,过去的经验还是让他感到很是迷茫。实业救国早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事实上,早在甲午战争之后,迫于压力,满清政府就已经放宽了部分政策。从那时起,大大小小的工厂便兴建了起来,比起从前那些官办企业一点儿都不逊色,可是结局又如何呢?若说他们完全是徒劳无功未免过于刻薄,可他们终究没有是国家富强起来,否则大清王朝也不至于走向毁灭,而就在中国的附近,日本就是一个现成的成功的榜样,张真地有些搞不懂,自己这些人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这成功的经验真的就不适合中国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的努力又算是什么?

“怎么了?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的吗?”张文英也看得出,张是有什么话想说。

张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疑惑说了出来。

“你能想到这些总是好的,比起那些浑浑噩噩的人总要不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愿做强国一小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梦之名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梦之名士并收藏愿做强国一小民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七章 飞弹袭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