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问明朝的内阁为何在后期皇帝不上朝也能运作,这里说一句。

中国的内阁最开始,按照资料显示,应该在唐代唐玄宗时期就开始在宫延内阁设置翰林学士,这原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在宫延内的学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时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

当年因贞洁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实就任过这个官衔。直到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才日趋重要,由于兼有顾问、幕宾、清客的身份,整天不离皇帝左右,常有进言的机会,有希望参与政务,直至升任宰相,所以为仕途中人所羡慕。后来习惯以翰林学士为清要之选。几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为丞相。

到了宋代后,沿袭唐代制度的。唐代有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问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资权,变成了一种清要而又显贵的官员了。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承旨不常设,其他学士也无定员。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以及宫廷所用文书,还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地位进一步被抬高了,到后来与实际掌政权的政事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居平等地位。翰林学士知制诰即以代皇帝撰文告为专职,有的称“承旨”。冠翰林之名而不属学士院的,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这些所谓经筵官,以在皇帝左右进讲书史为职。皇帝很需要收罗这批饱学之士作为“智囊”,故倍加恩宠。此后,凡执政大臣,多授予某某殿大学士的荣誉衔,以表示尊崇。

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朱元璋鉴于历代宰相职权太重,容易对皇帝的统治形成一定的威胁,决定永远废除宰相一官,并撤销中省,改由六部尚书分担国务,直接受命于皇帝,以期权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个人毕竟不能万事都通晓,又不得不在殿阁之内招集一群顾问,据统计,废除丞相制以后,朱元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朱元璋有穷苦出身的底子,每天处理这么多奏折,文件还是有些吃不消,有一次,户部尚书茹太素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命人读给他听,读到一半的时候就用了近三个小时,都是什么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的套话,朱元璋当机立断,告诉手下人不要读下去了,数了数数字,已经有一万字了。

朱元璋气急了,命侍卫将茹太素抓来狠狠地打了一顿。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逍遥江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景之月并收藏逍遥江山最新章节八月,咱们继续